11月1日,第六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韓國首爾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應邀出席。在三年半“空白期”后,中日韓重新啟動三方合作中層級最高的會議,令外界對東北亞區域合作生發出更多向好期待。
中日韓合作起步于上世紀末,彼時正是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波濤洶涌的時代。中日韓三國,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三方合作借天時、地利、人和之便,相當活躍。顯著的標志是,2008年,三國領導人首次在東盟與中日韓框架外舉行會議,決定建立面向未來的全方位合作伙伴關系;2012年,在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三國同意正式啟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并簽署了中日韓投資協定。
如火如荼的合作勢頭,因隨后發生的日本與中韓海上爭端的激化以及日本政府的右傾化而冷淡下來。日本方面的一系列動作給中日、日韓雙邊政治互信造成嚴重沖擊。政治“負能量”隨后蔓延至經濟領域。2012年簽署的中日韓投資協定時隔兩年方才生效;而統計顯示,從2011年至2013年,中日韓的貿易總額幾乎原地踏步。
認真反思與總結過去,最重要的啟示是,推動中日韓合作重回正軌并賦予持續動能,必須政治經濟兩個輪子一起轉,所謂“政冷經熱”不會成為一個長久的局面。補齊因歷史問題、冷戰遺留問題以及域外大國因素等造成的政治互信“短板”是中日韓合作必須做的一道功課。
普遍的共識是,中日韓夯實政治互信的最大障礙是歷史問題。今年3月,中日韓重啟外長會,“正視歷史,開辟未來”被寫入會議聯合新聞稿,成為外長會最重要和最有意義的成果。正如中國外長王毅所言,對于中日韓三國而言,歷史問題并不是過去時,仍然是現在時,我們不應再讓它成為將來時。這個問題上,“球”在日本一邊。其實,解決問題也不是很難:“鄰國之交,貴在真誠”。
中日韓合作經歷三年多“滯緩期”,當下,尤應以時不我待的精神趕上快速行駛的區域一體化列車,這是大勢所趨。新世紀以來,全球經濟格局逐步向歐盟經濟圈、北美經濟圈、東亞經濟圈“三足鼎立”方向演進,三大經濟圈中唯有東亞區域尚未形成統一的自貿安排。其中,占東亞90%經濟總量的中日韓三國,彼此間的貿易依存度只有19.4%,不及歐盟的三分之一和北美自貿區的二分之一。中韓自貿協定去年完成實質性談判并于今年正式簽署;今年年底,東盟共同體將正式建成。在此背景下,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加速推進。這次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外界期待,三方將就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建設取得實質進展,就區域內各項自貿安排進行協調,進一步推動東亞乃至整個亞太的區域整合。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中日韓三國經濟都面臨加快轉型升級的共同需求,以三方合作帶動各自經濟增長是互利共贏的務實選擇。新的機遇是,三方在國際產能、創新經濟、信息技術、減貧等新興領域合作潛力巨大。李克強訪韓期間,中韓領導人將重點推動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韓國“創造型經濟”、中國“一帶一路”與韓國“歐亞倡議”等發展戰略實現對接,這將對中日韓合作發揮引領作用。
過往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鞏固中日韓合作向好勢頭,一要聚同化異,尋求合作最大公約數;二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和平與共,發展與共。正如前韓國駐日大使羅鐘一說,中日韓互為鄰里,不管誰出了問題,都會反過來影響其他兩個國家。
金秋時節是亞洲的“外交季”。此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后,APEC會議、東盟峰會及系列會議將接踵而至。作為域內重要國家,中日韓三國的良性互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希望這次姍姍來遲的會議能為這一季的亞洲合作開個好頭,為“世界經濟重心的東移”增添分量,成為一個真正的繼往開來的新時刻。(記者郝薇薇)
→→ 相關新聞延伸閱讀